寬容是“一個人雖然具有必要的知識和權力,但是對自己不贊成的行為也不進行阻止、妨礙或干涉的審慎選擇?!睂赡艿墓残l生事件的輿情持寬容態度是有關法律法規的立法立規精神的體現。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可以預警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或者公共衛生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規定的權限和程序,發布相應級別的警報,決定并宣布有關地區進入預警期?!贝颂幗o出的“發出報警”和“預警”的前提是公共衛生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明白無誤表明,在可能事件發生的初期,不同消息來源的正負面輿情很多是猜測、傳聞,甚至有不實消息乃至謠言。但是,本著輿情信息傳播與擴散伴生的透明性能夠增強社會能見度的基本精神,應當對可能事件原初的各類輿情傳播與擴散的保持寬容,以免錯失防控的關鍵節點。美國麻省的Charles Stark Draper實驗室研究人員Louis Kim?等3人的研究成果(2019)通過建構的傳染病預警模型(SIR)顯示,每周新聞數量增加十倍時,媒體的發揮作用更大,傳染病例數會減少33.5%。今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陳國強院士團隊對此次疫情的研究也表明“疫情向公眾報告不夠及時、有度”。